OODA循环
又一个花里胡哨的决策框架?不,这次是真的有用。
OODA循环是美国空军上校约翰·博伊德提出的决策框架。OODA = Observe(观察)+ Orient(定向)+ Decide(决策)+ Act(行动)。最初是用来打仗的,现在被我们这些键盘侠拿来做人生决策了。
为什么我需要OODA循环?
因为我太擅长观察和思考,却不擅长决策和行动。
我的日常:
- 收集了一堆信息
- 分析了八百种可能性
- 然后...没有然后了,陷入分析瘫痪
- 最后什么也没做成
听起来熟悉吗?OODA循环就是要打破这个魔咒。
OODA循环的四个阶段
观察(Observe)
这是我们INTP的强项。收集信息,观察变化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
但有个坑:我们容易陷入无限收集信息的循环。"再多看一篇论文","再查一下这个观点"...然后就永远停在这一步了。
所以,设定一个信息收集的截止时间很重要。信息永远不会是完美的,差不多就行了。
定向(Orient)
这一步是把收集到的信息过一遍自己的脑子。
我喜欢把这一步想象成给信息"贴标签":
- 这个信息和我已知的什么相关?
- 这个信息挑战了我哪些已有的认知?
- 这个信息对我的决策有什么影响?
落到实处很重要。想一想,收集到的信息能不能被合适的整合进反复高频使用的工作流中?是否值得被加载到心智内存中?
定向阶段最容易被我们的偏见影响。
决策(Decide)
啊,INTP的噩梦开始了。
决策不是要找到完美解,而是在当前信息下的最佳选择。完美是行动的敌人。
行动(Act)
最难的部分。但没有行动,前面的步骤都是白费。
我的方法是把行动分解成特别小的步骤。小到什么程度?小到让我无法找借口不去做。
比如,不是"写一篇博客",而是"打开编辑器,写第一句话"。
去跑步很难,去穿上运动鞋就简单多了。
OODA循环如何拯救我的生产力
举个例子:我想学一门新技术。
传统的我:
- 收集了20个教程和50篇文章
- 分析哪个教程最好
- 想了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学这个
- 分析学习这个技术的投入产出比
- 然后...没有然后了,去睡觉了
使用OODA循环的我:
- 观察:快速浏览3-5个教程,了解基本概念(设定30分钟时限)
- 定向:确定这个技术和我已有知识的关联,找到学习切入点
- 决策:选择一个教程开始,不纠结是否是"最佳"选择
- 行动:立即动手实践,哪怕只是最简单的Hello World
结果?我实际学到了东西,而不是只有一堆收藏夹里的链接。
OODA vs 其他决策模型
决策模型 | 特点 | 我的吐槽 |
---|---|---|
OODA循环 | 强调速度和适应性 | 适合我这种容易拖延的人 |
PDCA循环 | 注重计划和检查 | 太规范了,容易让我陷入完美主义 |
理性决策模型 | 追求最优解 | 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 |
直觉决策 | 凭感觉 | 感觉不靠谱,但有时意外有效 |
OODA循环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它承认世界是混乱的,信息是不完整的,但我们仍然需要行动。这和我的现实经历最匹配。
我的OODA实践心得
- 设定时间限制:每个阶段都给自己一个截止时间
- 降低标准:不追求完美,追求"够用"
- 小步快跑:把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
- 快速迭代:做完一轮立即开始下一轮,而不是纠结于完美
最重要的是:行动比思考更重要。思考没有错,但如果思考不转化为行动,那就只是精神自慰。
对于我们INTP来说,OODA循环最大的价值不是提供一个完美的决策框架,而是提醒我们:决策和行动同样重要。